数智时代,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学校变革、推动教育生态重构?7月6日,以“数智时代学校变革与生态重构”为主题的第一届湾区校长治校交流座谈会在深圳举行。活动现场,多位教育专家、学者、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齐聚一堂,深度剖析数智时代学校变革的创新方向,共同探寻教育生态重构的全新路径。
此次座谈会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指导,奥一网、南方民间智库联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现代教育研究院主办,“名师说”教育新媒体特别支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发表视频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顾问、第九届国家督学、广东省教育厅首任主任督学陈健,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奥一网董事长、南方民间智库理事长陈文定,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委员、副主编刘岸然,南方都市报社编委委员谢江涛,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广东现代教育研究院理事长臧敦建等领导嘉宾参加本次座谈会。
数智时代,生成式AI重塑教育生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将2025年确立为“智慧教育元年”,推动教育系统变革。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担当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与AI教育融合的“先行者”,深圳这座“创新之都”以教学范式重构、智慧校园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实践,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提供了“湾区样本”。
南都旗下奥一网始终践行“最聚民智的网络媒体”定位,其重点打造项目“校长治校”聚焦基础教育治理创新,持续追踪湾区学校在数智化转型中的前沿探索,以“见证者”“推动者”角色赋能这场教育变革。
“人工智能为我们赋能,我们为人工智能赋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指出,数智时代教育变革需把握三个“关键坚守”:从“人机矛盾”走向“人机共生”;践行“双向赋能”的教育哲学;筑牢教育的生命根基。他期待以此次座谈会为新起点,探索“人机交互共生力”的治校之道,走出技术向善、育人育魂的中国教育之路。
面对智能时代与学校变革,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顾问、第九届国家督学、广东省教育厅首任主任督学陈健提出“三力”:一是人文伦理的定力,要防止算法异化教育温度,坚守“以人育人”本质;二是产教融合的张力,借力大湾区科创产业,打造人才供需强枢纽;三是制度创新的魄力,在数据治理、评价改革等深水区率先突破。其表示,在拥抱人工智能浪潮、重塑教育生态的征程上,奥一网推出“校长治校”栏目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见识卓著。
面对AI正在深刻重塑教育图景的时代,教育创新正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富生机活力的种子。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奥一网董事长、南方民间智库理事长陈文定指出,AI正推动教育从“人人皆学”迈向“个性优学”,但无论算法如何精进,教育的终极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校长们既是勇拥新知的“探路者”,更是执守教育本真的“燃灯者”。
“教育不是AI的训练场,而是人性光辉的苗圃。”其表示,奥一网愿以“校长治校”为纽带,携手构建充满活力、创造力与人文温度的湾区教育新生态,做坚定的同行者与传播者,共同点亮湾区教育智慧之光。
在专家报告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AI时代教育改革的新逻辑”“智能时代的学习与教学变革”等议题,从底层逻辑到实践路径进行深度解析。
课堂变革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关键切口,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变革,结合深圳、武汉、成都、西安等地中小学的案例,剖析了各地围绕“三师课堂”(教师、小先生、AI智能师)开展AI赋能交互协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三师课堂”中,教师和AI智能师共同承担标准化知识传递,教师转向情感引导与思维激发,学生作为小先生激发学习内驱力、主动力、合作力和创造力。其表示,多地中小学的实践表明,“三师课堂”效果显著:教师备课效率大幅提升,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学生成绩实现“低进高出”。特别是部分学校自研AI智能体,展现出对教育变革的高度敏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当技术从工具层面深入教育肌理,教育的底层逻辑正迎来重构。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民进中央委员项贤明认为,AI将重新定义教育,教育模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学校在关注教师教学活动的同时,更应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当成教育理论和实践最重要的焦点和核心。他还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而非强迫学生记住某些知识,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唯有成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并维持其学习的内部动机,其学习活动才有可能是自主的,知识也就不再异化为学业负担。“校长应该尽量多做一些探索,让孩子在新的AI时代里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
立足全球教育发展前沿,香港教育大学新兴科技与未来教育讲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敏娟提出AI发展的三大关键方向:推动技术向善,聚焦核心素养的系统培养,以及构建科学、可持续的标准规范体系。她借助“雅典娜与猫头鹰”“唐僧与孙悟空”为喻,寓意性地指出人机协同关系。她指出,AI在推动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带来教育公平、伦理规范等新挑战。在艺术教育领域,AI已能高效完成创意工作,推动教学方式转型。此外,她还引用多位国际学者的研究观点,指出AI在教育中可扮演导师、学习伙伴与辅助共同创新等多重角色;专家需成为“适应型专家”持续更新认知;教师应掌握“先试、敢问、善用”的AI素养,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路径。
数智浪潮下,湾区众多学校敏锐感知时代脉搏,积极探寻契合自身特色的转型路径。在校长分享环节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三位校长分享了各自学校的数智转型探索。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内卷”不可避免地延伸到教育领域。当AI深度介入教育,该如何创新评价方式,让技术成为“减负提质”,重塑教育生态的“脚手架”?广州天省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彭建平分享了该校教师校本评价机制进行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系统性重构。据介绍,该校创建了“基础性与发展性”并行的评价机制,倡导多维分类创意评价。“校长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是一种隐性而具有极高价值的评价,当评价的目光不再紧紧盯着分数和升学率时,教师心中就会洋溢着幸福美好,脸上会有更多微笑,从而照亮和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房。”
“越是智能化时代,人文精神越弥足珍贵”,东莞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健在会上分享了这所百年名校的数智化转型思考。他强调,在数智化浪潮中,学校始终坚守“自主、和谐、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王健介绍了学校“一校两区”的数智化建设路径:从智慧环境、智慧应用到智慧治理、智慧文化的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时代,变化的是教育形态、手段和工具,不变的是教育的初心使命和方向。”王健表示,东莞中学坚持培育身心健康,具有家国情怀,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品格的人。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高中部副校长石超,结合学校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指出,学业性质量是基础,发展性质量是桥梁,生命性质量是中心与归宿。基于此,学校构建了“一体两翼三成四力五院”的顶层设计以及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他强调,技术只是辅助教育开展的“脚手架”,而数据背后所呈现的,应当是生命的轨迹。展望未来,学校将以学生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以人文为灵魂,在数智时代的转型进程中,构建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
座谈会现场,多位嘉宾围绕“数智时代学校变革与生态重构”主题展开精彩探讨与思想碰撞,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均担任主持。
深圳市致理中学党委书记冯大学分享了该校以科创赋能为抓手,树立学生自信心,以AI赋能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典型案例。据介绍,该校一名学生在初中阶段曾因抑郁症休学近2年,来到致理中学后,老师发现她对科创有浓厚兴趣,进而引导她进行个性化学习。通过学习科创,该同学不但成功走出了抑郁的阴影,还获得了第20届世界机器人奥林匹克运动会RoboGames的冠军,获得冠军一年后,她成功减肥60斤,文化成绩突飞猛进。截至目前,学校已有621人次获得国际、国家等各级科创竞赛奖项。
前海港湾学校党总支书记罗朝宣称,要“拥抱AI,警惕AI”。其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应重新思考学习这件事情,具体而言,需要更新观念,变革课程体系、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同时要创新学习情景。“让每个人成为共同的学习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造者,人工智能时代是共学共创共建共享的时代。”
作为一所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学校,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自2013年起开始探索包括技术、育人空间、学习方式、课程和评价的变革。该校副校长钟小其分享了学校构建数字基座和AI大脑,联合深圳18家头部企业建设创新实验室,打造“课程超市”,推出“六星好少年”评价体系和海豚银行等创新举措。其中“海绵城市”课程学生设计的“生物桥”方案获深圳市创新大赛一等奖并获得政府落地实施,学校数字化转型成果获得教育部高度认可。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校长邓艳萍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AI则为生命成长搭建更广阔舞台。她将人工智能比作呼啸前行的时代列车,既带来教育“变道超车”的机遇,也要求教育者在技术快迭代中坚守育人“慢温度”。据介绍,学校自今年2月启动“AI影子项目组”,200余名教师与3000余名学生全员参与,依托“宝教通”平台构建全场域智慧教育生态,在课堂、学习和管理上实现突破。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副校长张旭认为,面对数智时代,学校应转变观念,革新教学方式,培养兼具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时代新人。据介绍,集团下属17所成员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普及编程课,在初高中阶段更是注重数理思维训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AI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史无前例,它可能是颠覆性、系统性的变化。”李均点评称,学校不仅要从技术层面拥抱变革,还要从理念、目标、课程、方法、评价、师资、教育场域、制度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这样才能真正拥抱人工智能。“同时,我们也要敬畏AI,不能神话AI,保持一份理性,要坚守对人文精神和教育本真的追求。”
南都AIGC工作室主理人刘洋子在座谈会上介绍了南都自研的AIGC平台“N+智绘”,并阐述了依托该平台利用AI技术在构建学校品牌影响力与赋能教育实践方面的应用。她强调,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塑造能够独立探索、敢于质疑的人,而用技术放大人性的美好正是“AI+教育”的本质。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者将成为善意的架构师,推动AI从工具升华为伙伴,最终实现“让人成为更好的人”的目标。
为深度挖掘湾区数智时代教育变革的创新成果,提炼具有创新性、实效性与推广价值的典型范例,本次座谈会现场发布了十大“湾区数智教育实践金案”。这些案例在AI驱动课堂变革、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标杆意义。名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