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是宜昌老城一道美丽的天然屏障。太阳从东山升起,将阳光洒满全城,给宜昌城带来希望和吉祥。因此东山逐渐成为古代夷陵人心中的圣山。东山日出之时的景色尤为美丽,故旧东湖县衙门额上题有“东山旭日”的匾额。此东山图画,遂成为东湖八景之首。
1949年7月16日,老城迎来了新时代的第一缕阳光。到现在,东山已是城中山。山上道路如织,道旁楼房林立,绿树成荫。要不是东山公园下的两条各三里许的隧道,人们已认不出这里曾是一条山脉。
东山的范围很大,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在上卷第一章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历史上的东山曾经人文荟萃,宜昌解放时东山再次沦落为一座杂草丛生、坟茔遍地的荒山。
宜昌市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东山之巅。新中国成立后,城区多处发现散葬的烈士遗骨。为了告慰英灵,缅怀先烈,1966年,宜昌在东山小歇亭修建烈士陵墓,将原葬于白骨塔、东山坡下的全部烈士遗骨和镇镜山、当阳玉泉寺等地部分烈士遗骨,火化后陈入墓室。1973年,宜昌迁烈士陵墓于山巅东山寺遗址。如今高高耸立在园区的宜昌革命烈士纪念碑便是那时所建。纪念碑群以南北轴线对称设计,主体建筑包括纪念塔、烈士名录墙、浮雕群像等,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纪念碑碑身呈白色,高22米,基座长33米、宽31米,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
1980年,老火车站一带出现滑坡,地表开裂,危及东山上烈士纪念碑和烈士墓的安全。市政府决定进行治理。1982年5月,宜昌组织召开了全市各单位负责人会议,专题研究烈士陵园扩建问题。时任市委书记张健、市长郝逢武亲自动员,阐述建设陵园的意义,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自己动手建陵园”的口号,号召全市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争作贡献,并将陵园建设列为当年全市五大重点工程之一。同时,成立了陵园建设指挥部,从民政局、公检法司、街道办事处和其他单位抽调20余人,分别在工厂、企业、学校、机关团体动员集资,借调车辆,组织义务劳动。
据当年参加过义务劳动的市民回忆,刚开工时,只有葛洲坝工程局支援的一台“东方红”牌挖土机。挖湖、铺路、砌墙全靠人力。那时,大家参与援建的热情很高,节假日到烈士陵园义务劳动,是单位年轻人的热门话题。而且没听说谁提过劳动报酬,特别到了星期天,来这里参加劳动的人比平时多一倍,不少年轻人都是成双成对地在这里劳动。
历时3年,参加义务劳动者数以万计,施工人员冒严寒、战酷暑、栉风沐雨、日夜施工。到1985年,这个“举全市之力”的浩大工程顺利竣工。立于陵园连心湖畔的纪念碑记录了这一壮举:
除了瞻仰区,这次还修建了连心湖、连心亭、九曲桥、六角亭、白龙井、竹林等休闲景点。后来又陆续引进了摩天轮、过山车、激流探险、儿童城、丛林飞车、碰碰车、赛车、冲浪旋艇、桥天下等游乐设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园。坐在山顶上的那座摩天轮上,惊险又刺激,全城风貌一览无余。
公园开始是要收门票的,票价1角,一直到2000年前后。那年月,宜昌的休闲场所不多,所以,每到节假日这里都是人山人海。到了2003年,公园内又重建了东山草堂,草堂内设立了张自忠的公祭纪念碑。再后来,根据宜昌市发展构想,其游乐设施逐步撤出,突出红色教育及市民休闲功能。2013年,东山公园再次改造升级。改造后的东山公园新增了休闲廊道、观景平台等。山水相依、动静相宜,赋予了东山公园更迷人的气质。
如今,烈士陵园牌坊、烈士纪念碑、纪念馆和烈士墓区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烈士纪念设施区域,是英烈们庄严肃穆、温暖的“家”。每年清明、“七一”“八一”“烈士纪念日”以及其他节假日,宜昌社会各界人士便会自发来到烈士陵园祭扫。
东山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在当代也是书香聚集之所。宜昌的三所高等学府似乎皆与东山有缘。
三峡大学位于东山北麓。最早在这里扎根的是1978年4月创办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简称葛水院。1996年5月,经原电力工业部和国家教委批准,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2000年5月25日,又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成三峡大学。求索溪是贯穿三峡大学的一条小溪。每年三月,当求索溪的桃花烂漫的时候,这里就变成了宜昌的网红打卡之地。
三峡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东山之巅,校园风景宜人,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既携秀山丽水的神韵,又带水电之城的灵气,是读书求学的理想之地。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东山南麓,也是原三峡学院校址,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49年8月成立的宜昌专署财经学校。这里风景优美,远观如天街琼池,近览似人间仙境。读书求学,快意万分。
位于东山东南麓的还有三峡大学中区,也就是原来大名鼎鼎的宜昌师专。宜昌师专是宜昌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946年9月成立的省立宜都师范学校,1950年3月迁至宜昌办学,1958年开始校址就在这里。省立宜昌师范学校、宜昌师范专科学校、华中师范学院宜昌分院,都曾是其校名。1978年4月,正式更名为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师专)。
饱经65年风霜的牌坊式校门上,毛泽东主席的老师、“延安五老”之一徐特立亲笔题写的校名,“宜昌师范专科学校徐特立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至今依然清晰可辨,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物。宜昌师专也产生了一批杰出校友,这其中有著名文化学者易中天的老师吴林伯教授、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教练何明礼、著名儒学专家安德义、任职华东师范大学的著名民俗学专家田兆元、中国人物画界的一代翘楚姜耀南,还有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总策划、导演秦新民等。1996年6月,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师专)、宜昌职业大学合并,成立湖北三峡学院。2000年5月25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成三峡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东山上还曾修建了五所中等专业学校,从南至北分别为工业、卫生、城建、电子和葛洲坝高级技工学校,东山中段西沿老火车站脚下今卓越广场处还有财贸学校。现在这些学校均已搬迁。
三线建设时期东山北麓建起了四零三厂、十六化建、电子管厂等多家工厂;东山南麓修建了部队医院(现肿瘤医院)、七一零研究所、军队招待所(现市委所在地)等单位。至今还有很多单位宝刀不老,还在为宜昌的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宜昌市气象台原本建在今珍珠路气象台小区,始建于1952年。1971年气象台进行第一次搬迁,从珍珠路搬到了东山的白龙岗,占地面积约90亩,气象台也变成了气象局。白龙岗当时还是一块荒地,开始连电水煤气都没有,工作生活基本上都是靠帐篷维持下来的,直到1981年第一代气象大楼竣工。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功能满足不了需求。于是在2001年又建起了那座宜昌人俗称“三峡风云塔”的气象塔。风云塔绝对高度78米,海拔高度208米,总建筑面积2870平方米,建成就成为宜昌的地标。气象台利用三峡风云塔上的球形天线灯光颜色的变化显示宜昌市每天的天气预报信息,大家只要抬起头,看看风云塔上的颜色就可以方便地了解每日天气情况。但是随着城市的快发速展,气象塔不得不再次搬迁。宜昌市气象局观象台原台长李成飞说:
2012年,宜昌正式启动气象塔搬迁项目,“定居”窑湾乡黑虎山。老气象塔在2014年撤下灯光,2016年正式退役,结束15年的服务。这个地区作为气象观察的基地使用,一直至今天。当年,许多老宜昌人有“望东山气球,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抬头看不到熟悉的气象塔球,让他们感觉有些不适应。
1990年前后,在东山大梁子和二梁子之间的梁子冲修建了一条宽阔的道路。1992年4月宜昌市体育场在这里建成,这条路便被命名为体育场路。体育场占地面积7693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两万人,1994年 8月又修建了体育馆,占地14926平方米,容纳观3500人。不久,宜昌市委、市政协也搬上山来,与体育场为邻。东山就愈来愈热闹了。后来这里又逐步形成以体育场为中心,内环道路框架为交通纽带,拥有网球馆、羽毛球馆、游泳跳水馆、田径馆等多个场馆和停车库、体彩中心、体育宾馆、停车场地和景观带等附属设施的宜昌体育中心,功能更强大,服务更全面。
2000年10月正式建成对外开放的绿萝植物园,是宜昌城区唯一一块以植物科普为特色的永久性绿地,集植物生态、科普、游览、休闲于一体。园内现有珍稀植物品种400余种,其中有像水杉、珙桐、银杏、金钱松、鹅掌楸、七叶树等受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的植物若干,每种植物均挂有标牌,使游人一目了然,为让游人学到更多的植物知识,园内还设有一个植物标本室,陈列有三峡野生珍稀植物标本312种1000余份。沧桑巨变,远古翠藓绿萝的荒凉已为姹紫嫣红的繁荣所取代。2000年后,山上陆续建起了飞鹤花园、绿萝花园、长岛小镇、香居丽景、锦绣东庐、英伦皇都等高档楼盘,东山愈发繁荣。2023年3月28日,十六化建99.6米高的总部大楼投入使用,成为东山北麓的地标性建筑。
今天的东山,依旧苍松翠柏,林木葱茏,亭堂静落,碑塔耸峙。不同的是今天的东山已是宜昌主城区的核心。中部的东山公园和东边山腰的运河公园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北段、南段错峰发展;东麓、西麓争奇斗艳。站在东山之巅极目四顾,繁华尽收眼底。睹物思源,还有多少人知道这里曾经是香火旺盛,名士如流的佛寺古刹呢?
东山西麓老火车站脚下这片土地,在被叫做“铁路坝”前,曾是一片相对平坦的农田和堰塘,也是东湖遗迹的一部分。大致范围在东山和珍珠岭之间,北起石板溪(今西陵二路)南至云集路,比在其旧址修建的夷陵广场要大很多。这里曾因川汉铁路喧嚣过一段时间。20世纪30-40年代,这里建有运动场和飞机场也曾风光一时,抗战后逐渐没落。宜昌解放初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铁路坝一带是农田水塘。这里是人民政府用来镇压反革命的地方。地荒人稀,阴风怒号,所以民间有谚:“东山寺,鬼写字;铁路坝,鬼打架;圣母堂,鬼上墙;宝塔河,鬼打锣;樵湖岭,鬼吊颈”,都是以诙谐的语言,极言上述地方之荒凉恐怖。宜昌文史专家罗洪波说:
现在国贸所在这块地方以前是水塘,也就是以前东湖的遗存,很多人在这里钓鱼。均瑶大酒店后面是一个大水塘,水塘往后直到石板溪都是农田。CBD购物中心这一块以前是农田和荒冢。现在的火车站一带也有很多坟墓。当时铁路坝唯一的商业,是在现夷陵广场西南角所在地,有一座两层小楼的柴火店,市民凭票在此购买用于发蜂窝煤的柴火。柴火店附近有一个网球场。
“大跃进”后,政府开始逐步整治铁路坝,平水坑、垫煤渣,至60年代初,铁路坝有了400米的环形跑道,在现在宜昌商场位置修建了宜昌有史以来第一个游泳池,在现在宜昌市住房和城市管理局(原住建局)北边位置修建了第一个旱冰场。铁路坝开始成为宜昌人体育休闲的场所。这是宜昌解放后铁路坝的第一次华丽转身。余晨扬先生回忆说:
1962年,我上六中,每年学校的春季或秋季运动会都会在铁路坝举行。除了400米煤渣跑道,还有沙坑,供跳高跳远,记得有一年,我参加男子4x100米接力赛,邻班一个同学接棒时不慎摔倒,在煤渣上蹭得胳膊肘上都是血。我一回头,结果把到手的冠军丢了,懊恼了好几天。铁路坝东面有一个“司令台”,据说是解放宜昌时庆典大会所建,“司令台”南面有一块空地,开运动会时搭设了卫生室和烧开水的大锅。那时没听说什么纯净水,就是到附近水塘或水井挑两担水由同学自己捡柴烧,反正铁路坝周边杂草废枝也多。
有一年,学校开运动会要求写作文,我那时正好看了一篇反映大跃进抗旱的小说《一盏抗旱灯下》,觉得这种选材的角度十分巧妙,就模仿地写了一篇作文《运动场一角》,专门写烧开水的同学如何辛苦,并通过他们的视角看运动会的火热。这篇文章很讨巧,很受老师好评。
铁路坝还是当时宜昌最好的足球场。南北各建有一个球门,正式比赛时才挂球网,没有正规的草坪,但杂草丛生,也还过得去。1964年秋季,铁路坝还举行了宜昌第一次航空体育表演。那天,湖北省航空体育代表队表演了航模、定点跳伞、花式跳伞,最后居然还飞来两架滑翔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实的滑翔机,让人目不转睛,羡慕极了。后来,宜昌在中学生招募滑翔机飞行学员,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争先恐后报名。铁路坝南边的游泳池,设有一米和三米跳板,初中时,特别喜爱跳水,游泳在长江,跳水基本上去游泳池,学校每周还去游泳池上游泳课。去学跳水,最好是夜场,不仅人少,还便宜。跳水没有教练,主要是互教互学,只知道什么燕式、剪式极少几种样式。去多了,发现泳池每两天换一次水,都是夜场收场后。那时,学雷锋运动方兴未艾,散场后我们几个就主动帮工作人员清洗泳池,开始纯粹义务劳动,干得挺开心。慢慢大家熟了,人家为了感谢我们,就给我们免票。我和他们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我上高中,至今还很怀念当初那种简单而线年代初,中国人刚刚熬过三年困难时期,就毫无保留地对“同志加兄弟”的越南人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援。1964年8月8日,北京举行了50万人示威游行,声讨美帝、支持越南。后来全国各地都举行了不同规格的示威游行或武装游行。1964年8月12日,宜昌举行了号称5万人的示威游行。各单位一早都去铁路坝列队集合。我们是六中学生基干民兵仪仗队,白衬衣、蓝裤子,戴着白手套,扛着七九式步枪,簇拥着“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侵略者”“越南必胜美帝必败”的巨幅标语走在队伍前面,参加宜昌市群众大会。大会结束后,我们沿着云集路、解放路、怀远路(现红星路)、一马路、大公路,一直到九码头,一路游行,一路高喊口号,线年夏,六中在铁路坝举行了军事野营。各班各显神通,借来油布搭建起各式帐篷。入夜,大家怎么也睡不着,从帐篷两边三角形豁口望出去,还能看见晶亮的星星。为防止“敌方”摸营,每班都有值班人员,夜1点,轮到我和一个同学值班。扛枪站在帐篷前,见只有“司令台”有微弱的灯光,各班帐篷前有一盏红色的指示灯。夏夜风凉,满天繁星,四周寂静,心中突然升腾起一种苍凉般的豪壮,想起来读过的那句有名的诗句“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第二天上午,各班在雄壮的音乐声中,正步走过司令台,高喊着“打倒美帝,支持越南”“越南必胜、美帝必败”的口号,接受校领导检阅,感觉特别神圣。后来,“文革”开始了。铁路坝又成了各种政治集会的场所,经常红旗招展,口号喧天,热闹非凡。
铁路坝重新开始凝聚人气,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月起,经国家计委和机械工业部批准,湖北钢球厂在石板溪兴建,宜昌电线厂、宜昌轮胎厂、宜昌硬质合金厂、宜昌制药厂、电子管厂、半导体厂等一批企业随后纷纷落户铁路坝周围。
1967年之后,人民政府将铁路坝整平,用煤渣铺成环形跑道,修建了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体育运动场,供市民健身之用。煤渣铺成的跑道,天晴一身灰,运动员几圈跑下来,鞋子里面全是黑的。
1970年以后,市服装厂、十六中等单位相继在铁路坝建厂建校,市外贸局、城建局、公共汽车公司等单位也先后迁建到这里。
1970年,随着葛洲坝工程上马,焦枝铁路鸦宜支线日,宜昌火车站建成通车,铁路坝上空终于再次响起了火车的汽笛声。随后,新华书店、西陵剧院和宜昌商场先后建成,铁路坝进入一个新的商业重构时期。这是铁路坝第二次变身。
1977年,一栋6层高的建筑拔地而起,建筑体量之大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这就是铁路坝新华书店大楼(其中书店两层)。它让内心无限饥渴的人们,找到了甘甜的泉水。铁路坝新华书店当时在湖北省是最好的书店。1700多平方米的两层书店,满满当当的书架,精心陈列的图书堆码,空气中夹杂着文艺味道,在城市中心安之若素……,闲暇时,去西陵一路逛逛街,逛累了去新华书店坐一坐、看看书,是不少人的选择。朋友相约,见面的地点往往也是“我在新华书店门口等你。”铁路坝新华书店在宜昌人民心目中就像是一个文化符号。
1978年在今均瑶广场处又兴建了西陵剧场。观众席1200个(含二楼包厢),舞台面积200平方米,可容纳中型歌舞剧、线日,剧场正式启用,首演剧目为湖北省歌舞团《洪湖水浪打浪》。据《宜昌日报》报道,当天观众爆满,有人提前3小时冒雨排队。在那个年代,西陵剧场是市民们观看演出、举办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着许多宜昌人的美好回忆。西陵剧场的建成,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铁路坝逐渐成为新的商业、文化活动中心。
1983年,宜昌第一个大型综合商场——宜昌商场建成开业。开业当天,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1983年10月1日上午9时整,伴随国歌奏响,宜昌商场正式开门营业。开业仪式被纳入全市庆典活动,宜昌地委书记、市长等领导出席剪彩。1983年10月2日的《宜昌日报》头版刊登《宜昌商场开业第一天顾客盈门》,文中提到:
上午九时,商场内外已是人潮涌动,仅半小时内涌入顾客逾千人,营业厅内商品琳琅满目,糖果、纺织品、家用电器等柜台前排起长队。
宜昌商场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地上3层,地下1层(地下室为仓储及停车场)。1楼为食品烟酒专区,2楼为纺织品服装,3楼为五金家电及文化用品。外墙为浅黄色水磨石,玻璃橱窗整齐划一,内部采用中央空调系统,这在当时的宜昌是十分罕见的。
宜昌商场是首家综合性零售企业,集购物、餐饮、服务于一体,入驻品牌包括上海第一百货商店(针织品专柜)、北京大栅栏(绸布专柜)等外地名店。推出“送货上门”“终身保修”等服务承诺,开创宜昌商业服务先河。
据称首日客流突破3万人次,创下单日销售额58万元的纪录,相当于当时宜昌全市日均零售额的1/3。开业后连续7天保持日均万人流量,据《宜昌市商业志》(1990年版)记载:
宜昌商场开业当日,全市出动公安干警120人维持秩序,市公交公司增开4条临时专线。
多位老宜昌人回忆: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商场,连厕所都要排队!《人民日报》1984年1月以《三峡明珠绽新蕾——记宜昌商场》为题进行专题报道。
80年代,铁路坝经常有很多人踢足球,市直单位也经常组织足球比赛。观看球赛,成为不少市民的至爱,球员球迷交流狂欢的场面,也成为铁路坝的一大景观。这批人如今大的六七十岁,小的也有四十多了,每每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流露出对铁路坝的深深怀念。在这里,铁路坝从一座商业城变身为城市绿地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1987年,全国科技成果交易会在今夷陵广场处举办,1990年,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糖酒交易会。会后,展览场地顺势改造为商业城。1990年12月17日,夷陵商业城正式开业。短短5年间,发展成为拥有770个铺面、年销售额达2.6亿多元、成为当时川东鄂西最负盛名的商品集散地和交易场所,被誉为宜昌“汉正街”。
1993年从红旗电缆厂下海,到夷陵商业城经营服装的王晓霞对夷陵商业城记忆深刻。“生意非常好,一天到晚忙不过来,数钱都数不赢”王晓霞说。
与此同时,城市快速发展,需要考虑城市形象,同时人们也需要绿地健身休闲。199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拆除夷陵商业城,建设一座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夷陵广场应运而生。当年7月破土动工,1997年11月3日三峡工程截流前夕,夷陵广场建成开放。从而填补了城区中心无广场的空白。新的商业城则在夷陵广场斜对面今CBD处重新安家落户,名为中南服装市场和金轮服装市场,两个市场加起来比夷陵商业城还要大。同样是生意兴隆,一直持续到2018年兴建CBD三期时才被拆除。
夷陵广场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设计,采用主副轴线构图,全开放式,绿地率达66%,突出以绿化为主题、夜景为特色,充分展示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高起点、大手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1997年《夷陵广场设计方案比选集》显示,日本丹下健三事务所方案因“过度强调现代性”落选,最终采用本土团队“新旧共生”理念。
夷陵广场占地面积55200平方米,流光溢彩的音乐喷泉、五彩斑斓的夜景灯光与四季常绿的冷季型草坪、花团锦簇的广场花木还有上千只美丽的和平鸽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成为宜昌的城市会客厅。
1996年,国贸大厦在铁路坝东南角一个水塘之上建立起来。贵,这是大部分人对国贸的第一印象,但国贸也是宜昌人民消费力最直观的体现。你现在看到的120米高的国贸主楼是2018年在拆除国贸大厦旁边商务局等单位后建起来的。宜昌国贸大厦是鄂西第一高档百货店,也是三峡区域最具魅力的品牌之都、休闲首选和时尚坐标。大厦总面积12万平方米,定位于都市百货,是一个以高端奢侈品牌为龙头、各门类品牌结构均衡、环境奢华大气、服务体验高端的高档百货店。
位于夷陵广场西面的九州大厦写字楼建成于1999年12月,2001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地上28层,地下3层,总高98米,2014年前以前曾是宜昌第一高楼。楼下商业业态命名为九州商场,也就是现在的丹尼斯购物中心。九州大厦是宜昌第一座“双子塔”,如今已近30年,实现了它当初“领先十年,三十年不落后”的誓言。九州大厦不仅承载着宜昌人对“摩天大楼”的集体记忆,更是城市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向现代化转型的缩影。其从“商务地标”到“文旅节点”的演变,反映了宜昌城市功能的持续升级。
2003年6月16日,宜昌人作别西陵剧场,迎来宜昌均瑶国际广场开建。2006年9月29日,宜昌均瑶国际广场正式营业,它当时改写了宜昌多项纪录:第一高楼,153.56米高
第一大剧院,宜昌均瑶剧场。宜昌均瑶国际广场作为宜昌的地标工程荣膺“2005中国城市标志名盘”称号。整个项目融合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绿色写字楼、休闲康娱、世界美食、魅力剧院六大主题板块。商铺招商时,商铺与商家供需比例达到1:5。开门第一天,宜昌人都聚在这里等着剪彩开业。附近不少商家对当初开业的盛况记忆犹新。2000年前后,国家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行“退二进三”政策,即鼓励一些企业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搬离中心城区、改造或关停,从事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宜昌电线厂、拖拉机厂、中南橡胶厂(轮胎厂)、钢球厂先后搬离铁路坝一带。
这些企业搬离后,2007年,CBD正式拉开建设序幕。2008年,宜昌新恒基完成第一期开发,建成5栋大楼和现在的CBD购物中心,引进沃尔玛大型超市;2011年完成第二期开发,引进大洋百货。2018年,商业城开始拆除,进行第三期开发。2024年,历经17年马拉松式的长跑,CBD基本建成。
CBD中心商务区位于宜昌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陵区,由西陵一路、西陵二路、夷陵大道、珍珠路合围而成,项目总占地面积12万平米。宜昌CBD中心商务区项目是武汉市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建设的最大项目,也是写进宜昌市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工程。它具备传统CBD的功能,包括商业、旅游、会展、办公、居住、金融、商业服务、文化等,内含高级写字楼区、星级酒店区、高档住宅区、商业区等。在湖北,是继光谷世界城,江汉路步行街外最大的商业街区。
伴随着挖掘机的一阵阵响声,铁路坝新华书店墙砖一块块落下,不少市民纷纷拿起了手机拍摄。2019年7月17日,为配合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进程,铁路坝新华书店被拆除,这个陪伴了宜昌人40多年的书香之地悄然消失,退出历史舞台,留给人们的将是无尽的回忆。新的书店安家在CBD数码城,更名为宜昌新华书店屈原书城,总面积5300平方米。2023年4月23日重新营业。它是荆荆宜最大的一家文化综合体,集图书、文创、风格文具、咖啡烘焙、数码音像、教育培训、童玩动漫、生活美学、生活家居、餐饮速食和文化服务相关业态于一身。引领宜昌市民全新文化生活方式,成为城市文化生活新地标。
如今,铁路坝一带已高楼鳞次栉比,分外繁荣。这里集中了全市主要的大型百货、国际品牌连锁超市、特色街区、等商业形态,成为宜昌城市核心商圈。流光溢彩的音乐喷泉、五彩斑斓的夜景灯光与四季常绿的冷季型草坪、花团锦簇的广场花卉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作为地名,铁路坝被美丽的夷陵广场取而代之,铁路坝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云集路始建于1917年。最初只有通惠路到康庄路这么一小段,因为当时的商会大楼就在这条路上的今致祥路口,因此取“万商云集”之意。云集路向东越过一段山坡可达上铁路坝,向西就是通惠路。1917年,在他的北面珍珠岭,一座叫作商埠公园的小公园开始兴建,在他的南面,洋人也开始在这里兴建领事馆、办公楼、学校、教会、网球场。新中国成立后,宜昌市政府多次对云集路整修并降坡。1956年,将康庄路至汉宜路段,北移70米取直加宽,1960年又浇筑成水泥混凝路面,使其成为一条具备现代特征的道路。“文革”时期,云集路曾一度改名为“井岗山路”。1981年又将云集路从夷陵大道(前汉宜路)延伸至东山大道,直抵火车站山脚;1982年,拆除与解放路成丁字路口红卫商店,打通解放路至沿江大道,使东山与沿江连成一线。经过逐年建设,云集路现已成为穿越云集、解放两座人行天桥,东山、桃花岭饭店两座地下通道,连接东山开发区与沿江大道,贯穿中心城区东西的主要商业街。
儿童公园位于解放路片区与铁路坝片区之间,其西大门正对步行街中山路,有过街天桥相接。东门和北门与铁路坝片区相连,是中心城区的中心。
儿童公园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7年建成的宜昌商埠公园,在上卷已有介绍。1955年,市政府在废弃的商埠公园旧址上修建了西陵公园,这是一个集休闲与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1956年修建的西陵公园最大的成就就是根据宜昌特色和风俗,特地建了一荷花池。当时的园林设计师还在碧波荡漾的荷花池的中央点缀一个双层琉璃瓦顶六角飞檐的小亭,用一条清秀优雅的九曲桥将小亭与荷花池的两岸相连通。此后半个多世纪,
1986年,改造升级后的“西陵公园”更名为“儿童公园”。园名由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同志题写。那个时候孩子们到儿童公园玩过后,门票都留着,第二天带班上去展示。当时,到儿童公园玩一次,是孩子值得炫耀的一件事。2001年3月8日,儿童公园正式免费向市民开放,又有大量游乐设施进驻。儿童公园也迎来最繁盛的一段时光。根据资料,当时平均日游人量达3万人以上,重大节日达10万人以上。作为城市绿肺,源源不断地散发着绿色魅力。2022年,儿童公园开启大规模闭园改造。2024年6月1日,儿童公园重新开放。改造升级后的儿童公园充分打开林下空间,增设休闲设施。那些童年的记忆,通通都在;动力乐园,带你畅享刺激体验;无动力乐园,陪你跃动每一刻;公共空间,让城市之美宜游宜憩;珍稀动物,萌动城市绿洲。通高74米的巨型景观摩天轮高高耸立在公园的中央,成为新的城市地标,带你去看最美天际线。奇趣狂奔的疯狂巴士、转转杯、四面青蛙跳、幻影飞行,还有航海大战、碰碰车,刺激的大摆锤、家庭过山车带你在每一场攀升中畅享刺激体验。
与儿童公园一街之隔的是那座大名鼎鼎的桃花岭。宜昌解放前,这里是洋人的欢乐场,鼎盛时期数十栋各具特色的洋楼点缀在绿树红花之间,环境幽雅,美不胜收。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一切都收归国有。1949年7月下旬,宜昌地委、专署、军分区各机关从当阳迁入宜昌市。桃花岭成为中共宜昌地委、宜昌地区行署、宜昌军分区的办公地。党政机关大院共占地76698平方米,建筑面积68358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11987平方。在1992年宜昌地市合并前,桃花岭曾聚集了地委、行署、军分区、公安处等“四大院”。地市合并后,市政府位于沿江大道,市委随后也迁往白龙岗。
从宜昌文史专家曹竟斌写于1986年《关于宜昌分区机关驻地房地产来源情况调查》中,可以得知一些解放初期宜昌市人民政府接收国民党宜昌县政府资产时的一些情况:
宜昌分区(宜昌地区)机关驻地宜昌市桃花岭,1950年由部队接管进驻。当时面积较大,除了日本资产,还有英国怡和洋行,英商银行和美国领事馆。市档案馆1954年的档案资料显示,日本海军俱乐部就在现在的军分区里面,建筑于1927年,建筑面积252.2平方米,是一栋砖木结构的西式平房。1980年的资料表明,登记的时候为军分区使用。
桃花岭6-2、6-3号楼并非清末民初时期的遗留,而是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援建的苏式建筑,位于桃花岭6号,始建于1950年。其中,2号楼为四层,3号楼为三层,均为苏式风格,砖石结构。两栋建筑均是由原宜昌行署组织建设,主要为接待援华来宜的苏联专家和学者。这两栋楼至今还在发挥余热,右边这栋是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办公大楼,左边这栋为宜昌市方志办、党史办等单位使用。
桃花岭上有一座久负盛名的花园式酒店,直到如今,还被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首脑的接待之地。它就是桃花岭饭店。桃花岭饭店始建于1957年。1957年,在迎接苏联援华专家的背景下,这里建起了专家楼,成立了招待科(交际处)。1970年,更名为“宜昌地区行署第二招待所”。据《宜昌市志·旅游业志》(2000年版)记载,桃花岭饭店曾是鄂西地区首家配备冷暖空调的宾馆,1978年增设中央空调系统。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1985年,筹备三峡省时,更名为“桃花岭饭店”。随着时间推移,为适应不断增长的接待需求和提升服务水平,饭店于1997年、2003年、2009年多次进行大规模装修与升级。199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宜昌市首家四星级饭店。如今的桃花岭饭店,已由仅30个房间的交际处,成长为拥有297间(套)各种类型房间,具备餐饮、康体、会议等高标准服务的五星级酒店。院内古木参天,桃香四溢,占地4万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5376平方米,由主楼望峡楼、贵宾楼、综合楼等中西园林建筑组成。
长期以来,宜昌重要的内、外事接待任务多由桃花岭饭店承担。周恩来、朱德、李先念、邓小平、赵紫阳、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福特、李光耀、希思、中曾根、科尔、基辛格等国际要人,来宜昌均在桃花岭饭店下榻。
如今漫步桃花岭饭店,还能看到两栋至今尚存的洋房子。沿着桃花岭饭店左边行车道一路前行,有一栋名曰“桂香楼”的别墅,现被用作餐厅,甚是大气、典雅。这曾是美国圣公会的房产。再往左边山坡略走几步
又有一座西式别墅——豫樟楼,人称“桃花岭五号”,也是20世纪初美国圣公会修建的。
,时任宜昌地委第一书记阎钧、宜昌地委书记杨春亭曾先后在此居住。之后,这两栋别墅交由桃花岭饭店管理,作为重要接待场所。1971年装修时,修了一座连廊,与饭店东北角那个神秘的“乌龟壳”,也就是林彪的“行宫”相通。
宜昌市炎黄文化经委会的曹蓉女士对此进行过深入采访,她在《桃花岭旧事》一文中写道:宜昌桃花岭饭店东北角,一直被一束神秘之光笼罩着。三棵20多米高的香樟树,两棵220岁、一棵120岁。最大的一棵,地径有271厘米,两个大人才能将它合抱。三棵香樟合围处,是200多平方米的山坡,满坡绿茵,煞是幽静。一旁的桃花岭五号别墅,和山坡隔道相望,冷峻凝视。
这个角落,深不可测。宜昌市城建档案馆的曹竞斌,聊起这个神秘之角就眼睛放光。他小时候就在桃花岭附近居住,一帮小伙伴恣意玩耍、到处乱跑,就是不敢靠近云集路边上的这一片军事禁区。站岗的解放军战士,远远地就把孩子们挡住。宜昌老百姓中一直流传着“林彪地下行宫”“地下钢铁城堡”“地下军事作战指挥中心”的传说。老百姓说:桃花岭有个可抵御8级以上地震、防弹、防毒、防水、防导弹、防核辐射的“乌龟壳”。
《宜昌地区简志》记载:“1971年3月25日,刘丰(原武汉军区政委、林彪反党集团重要成员)以接待中央首长为名,在宜昌桃花岭为林彪修建行宫。”在写作本书时,原宜昌地区第二招待所(今桃花岭饭店)副所长杨富声在桃花岭饭店现场向我介绍:“乌龟壳”是一栋灰色的、长方体的地面建筑,并非传言中的地下堡垒。大致位置,北抵旅游广场,南抵车行道,东西向的跨度在三棵樟树之间。
“乌龟壳”的顶棚、地基和四周,是螺纹钢、混凝土浇筑而成,厚度达70厘米。因核辐射的穿透力只为60厘米,所以民间盛传“乌龟壳”可以防核辐射。施工时,在挖好的地基上,首先浇筑厚达70厘米混凝土,架空120厘米后,再逐层铺架木条、木板、花梨木地板,铺一层板,浇一层沥青,防虫、防潮效果极佳,居住其中,很是舒适。
“乌龟壳”内空高5米,面积240平方米。东西北面,为全封闭混凝土,没有对外开窗;只有南面墙开了三个大窗子,双层防弹玻璃。大门开在南面,大门外,是四根罗马柱撑起的长3米、宽3米门亭。门亭有连廊与桃花岭五号别墅相连。进大门后,为3米宽、东西向的内走道,北向开两个双开门、一个双层防弹玻璃窗,分别通到会客厅和卧室。“乌龟壳”东北角,设男女厕所各一。东南角为放映厅,独立对外开门,不能直通会客厅和卧室。“乌龟壳”的所有内隔墙,都是厚达50厘米的混凝土;但是会客厅和卧室是用布帘隔断。装修格调,完全模仿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因为台湾厅当时是林彪住所。
因工地紧邻宜昌地委,紧靠繁华的云集路,容易引起过往行人关注。出于安全保卫的考虑,按照要求,特意在靠路边的地方,用红砖修了一栋4层楼房,有部队驻扎其中。有了这个红色营房做屏障,里面院落的施工便少有人发现。甚至工程完工很久之后,“乌龟壳”的真容,也一直不是能轻易看到的。
“乌龟壳”的修筑和五号楼的装修,是同时拨款、同步进行的。湖北省政府拨款50万元,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兼湖北省委第一书记曾思玉视察工地时,增拨10万元。1971年4月完工,9月份结算,总金额为548400元。湖北省第二建筑公司(现宜昌地区建筑公司)承建。
坚不可摧的“乌龟壳”,林彪一次也没享用过。在1971年9月13日蒙古温都尔汗坠机事件后,“乌龟壳”作为高规格的会议室使用。三峡日报社老社长杨尚聘在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部分文史研究人员走访桃花岭时,很详细地介绍了在这个会议室开会的情景。
“乌龟壳”和紧邻它的红砖墙军营,于2005年修建旅游广场时被拆除。往事,已如烟消散。
那个时候,云集路边桃花岭饭店门口的那栋四层红砖大楼(今为旅游广场处)的大门口有那种木亭式样的岗哨,大楼后面就是五号别墅和“乌龟壳”。现在桃花岭饭店那边有口子,所以也有岗哨,属于军营的正常岗哨。曹竟斌回忆说:
驻在桃花岭的部队大概在1976年左右撤走的,当时我看到全副武装的解放军列队整齐,而且背着步话机,完全是战斗姿态,沿着云集路往铁路坝方向开拔的。后来云集路上的那栋红砖建筑零星还会有军人出入,再后来就荒废了。
我1979年入伍后一直住在这栋楼2年多,当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宜昌军分区独立营营机关所在地,独立营下属有4个连队。独立营其中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担负宜昌一些重要部门的执勤守卫。1982年独立营整体划转到武警部队。随后部队就搬离了“大楼”到桃花岭行署公安处办公。
1980年,大楼左边几层是独立营营房,一楼多是门面,大楼右边住有不少其他单位和人员;330的、外事处的、桃花岭饭店的、文工团、经委和其他政府机关的,好像还有国企某单位等等。这里也被戏称为“联合国大楼”。
在部队期间,大楼右边一楼我有间摄影冲洗的暗室,打开窗户就是桃花岭饭店,窗户边几米处就是这个灰色建筑,像个大碉堡,那就是“乌龟壳”,可惜当时没留意拍下来。我在部队负责摄影摄像宣传工作,部队执勤看守的单位和点经常会去,也
有存档资料,但没有“乌龟壳”的,由此可见80年代后“乌龟壳”不在部队看守的范围之内。我记得很清楚,20世纪80年代,这座“行宫”没有部队看守。
时光荏苒,这栋云集路和桃花岭上的地标性建筑直到1992年地市合并后交由宜昌市旅游局在这里办公,再后来,2004年,云集路上的那栋红色建筑被拆除,拆除时连同后面的“林彪行宫”一起默默地消失了,成为今天的旅游广场。被称为桃花岭饭店“5号楼”的红楼是一栋欧式六层楼,也是被错指认最多的老建筑。比如有说成是德国领事馆的,也有被说成是法国领事馆的。5号楼带有典型的上世纪建筑风范,建筑物外立面经过翻新改造,虽然保留了粗大的巴洛克的立柱,但长条形的窗户却变得面目皆非。五号楼现已改名为“豫樟楼”,2011年被列为宜昌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从1973年至1989年一直生活工作在桃花岭、曾任地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协助部领导分管新闻和文艺的曹宗国老师介绍,桃花岭饭店以前和地委大院有院墙门相通,地委大院和地区行署有路相通,经过军分区大门口。桃花岭饭店5号楼“文革”前住的是地委书记杨春亭。筹备三峡省时,地委书记马杰(任秘书长)也曾住过此楼。这栋楼当时被高高的围墙、周边的建筑物所团团围住,如果加上警卫和哨兵,也是森严壁垒了。只可惜林副统帅无福消受。
当年紧邻这栋红楼的就是宜昌地委。进云集路老市委大门没几步,右手边有一栋老建筑,砖石结构,面阔30米、进深17米。外墙屋檐溜斗上,冲压而成的“1919”字样,依然清晰可见。据称,这是亚细亚火油公司宜昌支公司的公事房,十余名英籍人士和聘用的若干华人曾在此办公。公司大班(经理)由英国人担任,华籍负责人称为大写。
宜昌沦陷后,这个戒备森严的大院,成为日军最高指挥机关。成立于1912年的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宜昌支公司,除这栋公事房外,在万寿桥长江边,至今尚存一个大油罐。油罐通高15米,直径21.3米。油罐共分七层,设有进出油嘴、铁梯等设施,油罐用厚 1厘米的钢板,用铆钉焊接而成,可容4000立方米煤油。2006年3月20日,湖北宜昌将“亚细亚油罐”作为市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立碑保护,据称该油罐为万里长江留存最古老而且是唯一的大洋油罐,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市级文物。当然也有资料显示,这栋楼曾经是德国领事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撤出宜昌。因是“一战”的战败国,该馆于1917年撤离后未再恢复。据1980年编印《外侨房产基本情况·使用情况》一书中记载:
这些房产原为德国财产,后被日本侵占,现由地委征用。这批由德国修建,却被日本领事馆占有的房屋,大致位置为云集路21号老市委旁农行大厦的背后。其中那栋两层楼的洋房,样式和海关税务司官邸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