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这座融合了海洋韵律与人文风情的城市里,音乐早已成为流淌在街巷间的灵魂注脚。当盛夏的晚风拂过鹭岛,一场名为“厦门音乐季”的文化盛宴正以“音乐街角”为舞台,将艺术从剧场延伸至城市的毛细血管,让市民与游客在转角处邂逅一场场不期而遇的户外音乐狂欢。
自音乐季启幕以来,厦门的街头巷尾悄然蜕变为“无边界音乐厅”。从中山路骑楼下的爵士即兴到沙坡尾避风坞的民谣浅唱,从曾厝垵文创村的电子乐律动到鼓浪屿钢琴码头的古典交响,每日下午至傍晚时分,30余个“音乐街角”点位同步奏响多元旋律。街头艺人、独立乐队、专业院团轮番登场,用萨克斯、手鼓、古筝甚至闽南传统乐器南音琵琶,编织出一张覆盖全城的声音地图。
“这里没有固定座位,观众可以站着听、坐着看,甚至跟着节奏摇摆。”在中山路与思明南路交汇处的表演点,独立音乐人林子谦正与他的四重奏乐队演绎原创作品《海街日记》。他表示,街角演出的魅力在于打破艺术与生活的隔阂,“当路人从惊讶驻足到主动鼓掌,当外卖小哥放下餐箱跟着打拍子,这就是音乐最本真的力量。”
这种“零距离”的互动体验,正是厦门音乐季策划团队的初衷。据主办方介绍,本届音乐季以“全民共享·全城欢动”为主题,通过“政府引导+专业机构运营+社会力量参与”的模式,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优质演出团队,并配备专业音响设备与舞台灯光,确保每个街角点位都能呈现高质量的艺术表达。同时,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打卡”的融合传播,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通过云端感受鹭岛的音乐脉搏。
对于市民而言,音乐街角已成为夏日消暑的新选择。傍晚六点,白领陈女士带着女儿来到海湾公园的亲子音乐角,孩子跟着儿童合唱团学唱《鼓浪屿之波》,她则用手机记录下这温馨一刻:“以前周末要专门买票去剧院,现在下班路上就能听到专业演出,这种幸福感是城市给我们的礼物。”而游客李先生在体验完曾厝垵的雷鬼音乐派对后感叹:“在厦门,连空气都带着节奏感,这座城市太懂如何让人爱上生活。”
音乐街角的繁荣,也带动了周边商圈的夜间经济。据统计,音乐季启动以来,主要演出点位周边餐饮、文创店铺的客流量平均增长30%,部分网红打卡点甚至出现“一桌难求”的景象。沙坡尾某咖啡馆老板笑称:“现在每天傍晚,顾客都是听着音乐进店的,我们的特调饮品‘海韵拿铁’也成了‘音乐季限定款’。”
从专业舞台到城市街角,从精英艺术到全民狂欢,厦门音乐季用一场场“转角遇到爱”的户外演出,重新定义了城市与音乐的关系。当暮色降临,华灯初上,那些散落在城市各处的音符仍在跳跃——它们或许来自某个少年的吉他弦上,或许藏在外婆哼唱的童谣里,又或许,就飘荡在你我擦肩而过的晚风中。这,正是厦门献给世界的浪漫情书。
本报讯(记者 XXX)盛夏时节,厦门以音乐为媒,将整座城市化作流动的艺术舞台。自7月启动的“2024厦门音乐季”创新推出“音乐街角”项目,每日在全市30余个公共空间上演户外演出,截至目前已吸引超20万人次参与,成为今夏闽南地区最炙手可热的文化现象。
据组委会介绍,本届音乐季突破传统剧场模式,在中山路、沙坡尾、曾厝垵等热门地标设置常态化演出点位,涵盖古典、流行、爵士、民谣等12种音乐类型,每日16:00-20:00循环演出。项目特邀中国音乐学院、厦门爱乐乐团等专业机构提供艺术指导,同时开放社会报名通道,累计收到来自全国的800余组艺人申请,最终遴选出156支团队参与演出。
“这种‘艺术下沉’模式精准击中了市民与游客的需求痛点。”厦门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王立明分析指出,“音乐街角既降低了艺术欣赏门槛,又通过高频次、高密度的演出形成规模效应,成功塑造了‘音乐之城’的品牌认知。”数据显示,音乐季期间,厦门文旅搜索量环比增长67%,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阅读量突破2.3亿次。
在商业价值层面,音乐街角展现出强劲的带动效应。市商务局监测数据显示,7月以来,演出点位周边200米范围内的商户营业额平均提升28%,其中夜间时段(18:00-22:00)增幅达41%。思明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探索“音乐+文旅+商业”的可持续运营模式,计划在秋冬季节推出“星空音乐会”“跨年音乐街区”等衍生项目。
“当音乐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文化消费便真正融入了日常生活。”正如音乐季总策划人李薇所言,这场持续整个夏季的音乐狂欢,不仅为厦门注入了时尚活力,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城市的文化肌理——在这里,每个转角都可能遇见惊喜,每段旋律都在诉说属于这座海滨城市的独特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