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激烈进行,从全省3524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15部优秀健康科普作品展开了最终角逐。
舞台上,选手们通过情景剧、演讲、脱口秀等多元形式,将健康知识演绎得淋漓尽致。
有人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日常语言,有人通过生动的情景剧演示健康误区,还有人用脱口秀的形式让观众在笑声中记住健康要点。
“猴哥莫慌!我是如假包换的天蓬元帅!”“好你个小猪妖,不在浪浪山好生修炼,敢盗我师弟的容貌?找打!”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的王莹辉、徐超莲、晁贝贝、刘美鹤、郑建新带来作品《八戒的逆袭秘籍》,颠覆了以往大众对八戒的形象认知,让他从一个反面教材变成一个“减重逆袭的普通人”。
“八戒在大家印象中就是贪吃、体态丰腴的代表,这种自带国民认知度的形象,天然就和减重话题有强关联性。于是我们采用了故事化+IP演绎的形式,借用《西游记》这个超级IP的‘壳’,装上健康科普知识的‘核’,利用知识角色化和剧情化,让观众有强烈代入感,让大众觉得我们不是在‘说教’,而是在‘讲故事’。最终让专业的减重知识不再是冰冷的说教,从而实现了科普传播的终极目的——知行合一。”王莹辉说。
“嘀嘀嘀!经检测,主人正在经历习得性无助(指个体在反复经历不可控负面事件后形成的放弃努力的消极心理状态)。”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刘文静、张帅、吴雨蔚、杨璐、袁兰兰带来的科普作品《无助之时 破晓之间》,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主题,采用情景模拟+AI技术,现场还原主人公所经历的负面事件,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共鸣。
“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大家关注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提高大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希望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而非成绩上的爱;青少年更要为自己加油,不妥协、不气馁;学校需防范和处理校园霸凌事件,守护青少年的心身健康发展。”刘文静告诉记者。
总决赛成绩由健康科普演讲和健康素养答题两部分组成。在健康素养答题环节,除基础必答题外,还设置了策略博弈“风险题”环节。选手们需围绕《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进行作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考验的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智慧与勇气。
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本次大赛创新采用双轨评审机制。评审团由9位权威健康科普专家和20位大众评审组成,分别从专业性和普及性两个维度进行评判。
专家评审从科学性、通俗性、创新性、表现力等专业维度严格把关;大众评审则代表居民视角,用手中投票器表达最直接的认可。这种“专业把关+群众选择”的模式,确保获奖作品既符合科学标准,又贴近大众需求。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解瑞谦作为此次大赛的专家评审,他评价道,选手们青春活力、人才荟萃,作品形式多种多样,表现有根有据。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选手们都是一线医务工作者,忙碌工作的同时带来这么精彩的作品,非常不容易,真是一届比一届更精彩。
如何讲好新时代健康科普故事?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研究员韩晔给出回答:“好的健康短科普要有三板斧:第一板斧是选题要抓人,题目设计如果不能抓人,可能就会失去对内容解读的机会。第二板斧是抓住科普前30秒,不管是在大屏还是小屏,只有前30秒抓住公众的心理才能吸引住观众。第三板斧是内容聚焦,从知识到技能,哪怕让人记住一个点,就是成功的。”
“这是一次艺术、文化和知识融合的大赛。这次比赛将知识和豫剧、快板书等相结合,让人耳目一新,十分具有传播性。现场传播是第一次传播,之后在新闻媒体上发表是第二次传播,IP传播是第三次传播。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众评审、媒体从业者齐岸民评价道。
17时许,随着最后一位选手的得分在大屏幕上定格,各个奖项尘埃落定,第七届河南省健康科普技能大赛总决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然而,健康科普的征程从未停歇,创新的脚步永远向前。此刻,舞台上的灯光重新聚焦,现场气氛再次被点燃。
“五、四、三、二、一!”主持人的声音洪亮而激昂,随着倒计时的结束,她满怀激情地宣布:“第八届河南省健康科普技能大赛正式启动!”现场观众纷纷起身,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站在舞台上的嘉宾个个精神抖擞,他们深知,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未来又将有一批怀揣健康科普梦想的人,在这里挥洒汗水、绽放光彩,为推动河南乃至全国的健康科普事业迈向新的高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