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长江大学2025届毕业典礼现场,校党委书记王建平对即将奔赴西部地区的408名毕业生深情寄语,并帮他们佩戴上金骆驼纪念章。
金骆驼纪念章是长江大学二十多年前为激励学子投身西部大开发而创设的崇高荣誉。今年首批获颁该纪念章的408名毕业生覆盖石油工程、地质勘探、电子信息、基础教育、临床医学、农林技术等12个专业领域。
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实施25周年。长江大学作为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凭借其石油、农业、教育、医疗等专业优势,成为支援西部建设的重要一员。
据统计,从2016年至今,该校累计向西部地区输送各类人才5373名。他们在油田井架旁、在乡村讲台上、在高原铁塔上、在戈壁风场里书写着平凡而闪亮的青春。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这批“90后”“00后”金骆驼,倾听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裂缝走向偏移2度!暂堵剂浓度提高到12%!”戴上金骆驼纪念章的那一刻,24岁的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毕业生范正洋心潮澎湃,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四川北部重峦叠嶂里高耸的钻塔,以及一张张浸透汗水的石油储层构造图。
范正洋是黄冈人,标准的理工男,高中时就对石油机械产生了浓厚兴趣。进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后,他经常泡在图书馆钻研油气开采知识,那些高大雄壮的设备和石油人的奋斗故事深深吸引着他。
大二那年仲夏,范正洋随导师前往长庆油田某区块进行实地学习,这也是他第一次踏上四川盆地,各种挑战接踵而至,对石油人的苦乐,也有了深切体会。
有一次,他和导师正在油井旁记录裂缝数据,突然遭遇强对流天气,蚕豆大小的冰雹密集地砸在安全帽上,发出“嘭嘭嘭”的声音。
“快把监测仪护住!”导师赶紧用身体护住设备,生怕弄丢了数据。看着冰冷的雨水夹杂着油污,瞬间浸透了导师的蓝色工装,范正洋心里深受触动。
那段时间,他跟随导师工作在野外记录井口压力的起伏数据,分析地下裂缝网络的微妙走向,夜以继日地推演和优化暂堵剂的最佳配方比例、注入时机、注入序列。
当技术方案应用到第14口“病井”时,油龙终于顺利喷涌而出!导师激动地将“包了浆”的笔记本,重重地拍在范正洋胸口:“娃娃,这西部大地下埋的,不光是石油,更是咱石油人的命啊!”范正洋再一次感受到满腔热血。
毕业季,范正洋在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的录用通知书上,郑重地签下了名字,他将重返川渝深层复杂油气开发的最前线,不断挑战自我。
“过去学的都是理论知识,可是青春注定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范正洋说:“我还年轻,一定要出去闯一闯。再说了,对于石油人来讲,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
今年22岁的张颖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双手捧过鲜红的毕业证书,10多年寒窗苦读的光影在她脑中飞速倒流。
张颖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一个贫困农家,家里昏暗的灯光、破旧的课本、父母期望的眼神,成为她难以忘怀的记忆和拼搏奋斗的动力。
大学四年,张颖表现优异,成长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如今站在人生的岔口,她毅然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返回凉山做一名选调生。
“好不容易供你上大学,就是希望你在城里过上好日子,为什么还要回来?”父母十分不理解,张颖内心却无比坚定。
大学期间,张颖经常利用节假日回到凉山的乡村学校、留守儿童之家提供志愿服务。面对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她仿佛看到十多年前的自己。
2024年深秋,她和志愿者伙伴们踩着泥泞山路,跋涉数小时来到一个只有十几名学生的偏远教学点送教。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用混杂着彝语腔调的普通话响亮地喊道:“谢谢大姐姐教我们!”
稚嫩的童声,纯朴的致谢,在张颖心中深深地埋下一颗种子。她意识到,考上大学不仅在于换取前程,更在于去拉一把那些仍在大山中艰难攀爬的孩子们。
触摸着录用通知书上那熟悉的县名徽标,再低头看看胸前刚别好的金骆驼徽章,张颖郑重地说:“我一定要为家乡的乡亲们、孩子们,搭建一条学习知识、通向现代化的高速路。”
接过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昌都供电公司的录用通知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李强摩拳擦掌,迫不及待要去翻山越岭实现抱负。
李强的本科时光,是在天津度过的。大学毕业后,他曾在福建一家电站工作。后来,他重拾课本,成功考入长江大学钻研电子信息技术,希望能站上更大舞台。
毕业前夕,李强一度苦恼不已。他是家中独子,今年已27岁,父母不断催婚。可是在他看来,工作都没着落,哪里有心思谈婚论嫁呢?
李强不断打听就业信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学长告诉他说:“西藏现在还有好多先进技术要落地,正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才呢!”
到底是回沿海,还是去西藏?稀薄的空气、强烈的紫外线、漫长的严冬,能不能受得了?经过几番思想斗争,李强最终把目光投向了西藏。“如果不去西藏闯一闯,我一定会后悔!”
李强的这股闯劲,离不开2023年的一次研发经历。当时,他作为项目骨干,带领团队与医学院合作,冲刺突破肝病化验单智能识别APP的核心算法。
过去从事电力工作,现在攻关信息技术,李强一开始并无把握。“肝病数据图谱庞杂,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指标中,让代码精准看见病灶的核心指向,是我们技术路线上最顽固的拦路虎。”
算法一次次调试失败,模型一次次崩溃重建。直到一天凌晨3点,在导师点拨下,他们编写的代码,终于帮助程序成功识别出关键病理信息!李强猛地后仰靠向椅背,畅快地大笑。
正是这次突破自我的“巅峰体验”,让李强对职业价值有了新的追求。毕业时,当东部沿海科技公司抛出橄榄枝时,他坚定地选择了常驻平均海拔3500米的昌都。“这份工作将是我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新起点。”他说。
父母得知后不免有些担心,李强拍着胸脯说:“爸妈放心,我不仅要去西藏工作,还要在西藏带个媳妇回来!”(记者刘澍森通讯员刘长华晏亮)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