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LED机械屏如帷幕般缓缓拉开,半塘欢喜国风乐团(下简称“半塘欢喜”)的琵琶手扫过弦线,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旋律裹挟着古风乐器席卷人潮。“半塘欢喜的这场演出,是我们应粉丝要求返场表演的。只要粉丝们在浙江省文化馆的小红书账号留言许愿,我们就会去联系相应的演出团体。”浙江省文化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支由90后科班乐手组成的乐团,已是第五次登上西子廊桥舞台,但是每一次演出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冒险。
当天下午5点半,记者走进湖滨银泰in77的西子廊桥快闪屏后台。四方形回廊状的后台,让记者一秒想到了演唱会舞台候场区。此时,半塘欢喜的几位乐手,一边复习乐曲,一边和脱妆“搏斗”——化妆刷刚蘸上腮红,汗珠就顺着脖颈滑进衣领;乐手额头上的花钿,边缘已经被汗水泡得微微卷起;姑娘们身上的汉服,被汗水浸透,内衬都贴在了脊背上。
演出一开始,台后高温造成的狼狈立马不见了。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妈妈我看见真仙子了”“既好看又好听”是不少观众给这支乐队的热门评价。
半塘欢喜每次演出,选择的曲目总和演出日有点关联。“6月1日演出时,我们选了《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大朋友和小朋友一起在唱唱跳跳中过个欢快的节日。而这次,我们特别选取流行金曲进行国风重构,希望燃起大家在高温天‘追演唱会’的热情。”半塘欢喜主理人钱方告诉记者。“这么高的气温,我们在西子廊桥里面演出,虽然没有空调,但是我们被观众感动到了,就会觉得这份付出是值得的。”
在西子廊桥的演出,舞台既鲜活又有感染力。“在湖滨商圈这样一个年轻化的地段,我们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喜欢民乐。”钱方补充说。
当晚8点半,半塘乐团在廊桥奏响最后一曲。当乐手们举起“我爱浙江”的灯牌,数万名路人驻足鼓掌时,艺术与城市的共生关系,在此刻胜过千言万语。
这场演出背后是浙江“文艺赋美”工程的深度实践:拒绝商业包场,不提前公布具体演出时间,凭借“玩”盲盒音乐会的创意,西子廊桥文艺赋美点位,吸引了平均每场近万人的“流量”。演出爆火的背后是精品内容的持续推出。从策划设计到邀请演出团队,再到安排演出,这一系列流程都由浙江省文化馆负责。
6月4日,浙江省文化馆正式对外发出英雄帖:西子廊桥·“文艺赋美”盲盒音乐会面向全国的个人演员、艺术团队、特色项目发出邀约,邀请有创意和实力的节目来西子湖畔“C位出道”。如果说,音乐厅提供的是完整大餐,那么廊桥奉上的是带着西湖湿度的音乐茶点——它让艺术真正成为城市呼吸的一部分。
西子廊桥走红后,“浙江省文化馆小前台”等社交平台账号热度也水涨船高。截至发稿前,该账号小红书平台粉丝已有1万余人。点开该账号,下面都是文化馆工作人员与粉丝们的一次次互动留言,一场街头表演成全了一个城市与市民游客情感的“双向奔赴”。
“半塘欢喜的这场演出,也是我们应粉丝要求返场表演的。只要粉丝们在浙江省文化馆的小红书账号留言许愿,我们就会去联系相应的演出团体。”浙江省文化馆艺术培训部主任周平点开了小红书账号向记者展示。“7月5日晚的《藏海传》和7月6日的半塘欢喜国风演出,都是粉丝许愿成功的证明。”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光是《藏海传》演出的相关帖子,在微博就引发了242余万次的阅读量。
浙江省文化馆艺术培训部工作人员郭晓敏说:“自2022年文艺赋美工程启动以来,文艺走出围墙、走出剧场,在城市社区、商业街坊、公园景区、文博场馆等开展常态化演出,正是为了让艺术‘主动走向人群’,希望将更多精品的文艺作品带给大家,劳动者无需购票或盛装,下班路上就能邂逅一场顶级演出。一方面是为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增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