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个照片,特意去了一趟天鹅湖。”近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合肥天鹅湖的夜景风光,其中,焕新亮相的合肥大剧院凭借璀璨灯光与独特建筑造型,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
剧院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它不仅承载着艺术展演的功能,更是衡量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尺。如今,在舞台之外,合肥大剧院正突破传统剧场的边界,以多元角色融入城市生活,解锁更多可能性。
天鹅湖畔波光潋滟,大剧院内灯火通明。在今年年初,合肥大剧院结合院内环境与人流分布,对主要出入口、木桥通道及周边绿化等多位置多方面进行了氛围改造。
这次氛围改造主要包括东南门入口增设落地发光艺术字,搭配花箱与护栏打造兼具安全性与设计感的人行通道;观众入口台阶暗藏灯带,夜间点亮时如星光铺就的阶梯;内部通道上方悬挂“满天星”灯串,与木桥栏杆、人行护栏的灯带形成呼应,既方便夜间通行,又勾勒出剧院灵动的夜间轮廓。
这些精心设计的光影效果,让合肥大剧院的夜景成为天鹅湖畔的“视觉焦点”,吸引无数市民与游客驻足拍照。“现在傍晚来散步,总会看到很多人在剧院门口打卡,灯光一亮特别出片。”一位附近居民说道。
剧院不仅欢迎市民前来“打卡”,更主动开放空间、策划活动,让建筑成为连接人与艺术的纽带。
在毕业季期间,合肥大剧院作为城市文化地标,通过开放剧院部分特色空间,为毕业生提供毕业季拍摄场景,用影像记录青春与梦想的交汇,传递“谢幕即启程”的仪式感。同时,剧院还通过常态化的“舞台导览”活动,拉近市民与舞台艺术的距离。
“剧院作为复合型文化空间,早已突破演出场所的单一属性,我们通过对传统剧场模式的空间重构和功能拓展,其目的是以非演出形式实现艺术渗透,这不仅是场地的开放,更是艺术价值的延伸。”合肥大剧院公共事务部副经理陈韦韦介绍。
走进合肥大剧院,除了演出厅的庄重,大堂与公共区域的热闹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如今,这里不仅仅是售票处,还引进了常态化的商业体和不定期举办文化市集和展览。
成立于2013年的江豚咖啡,在今年农历二月初二正式入驻合肥大剧院,这家以环保为主题的咖啡馆,提倡“每杯咖啡捐赠一元保护江豚”,在大剧院内收获了剧迷的广泛支持。江豚咖啡合肥大剧院店店长杜华柱说:“我们在极具艺术气息的这方天地里,让咖啡与文创更好地融入市民文化生活。”
而各类主题展览与市集,更让剧院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在今年3月份,“江淮之春”2025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举办期间,剧院内的中庭大厅变身非遗市集,4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紧随其后,合肥大剧院内先后举办了以舞剧《天下大足》为主题的“集美大足”展;还有“SEE·自然”合肥湿地与生物多样性巡展、以及“水墨文脉·丹青雅韵”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萧县书画艺术精品展等。
“我们会根据演出内容策划配套活动,让观众从单纯‘看剧’延伸到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陈韦韦介绍,文创市集、手工体验等活动已成为常态,“我们希望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剧院大堂热闹起来。”
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合肥大剧院践行“艺术为民”的理念,通过公益票、社群活动与艺术教育,让文化服务触达更多群体。
自2015年5月开始,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开展了“文化有礼、全民畅享”合肥市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这项已经连续开展11季的文化惠民活动,每年为合肥市民呈现一批批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演出,不仅让老百姓看得起,更是让老百姓看得好、看得过瘾。
同时,剧院还率先推出了“礼遇关爱公益票”,选定弘扬、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剧目作为公益场次剧目,邀请军人、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对建设美好合肥做出突出贡献的群体走进剧院免费观演。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5月推出的合肥大剧院欢唱团,更是成为了现象级公益项目。欢唱团秉持“零门槛、零费用、两小时、一首歌”公益宗旨,以全民艺术普及为核心,构建“全民共唱、文化共享”的普惠性艺术社群,每期活动都引发积极报名,网络话题阅读量超百万。
此外,少儿芭蕾舞团、小主播夏令营、公益讲座式音乐会等项目,正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艺术教育体系。陈韦韦透露,剧院还在筹建公益图书角与音乐角,“未来市民可以在这里看书、听小型演奏,让艺术融入日常。”
合肥大剧院副总经理乔文表示,剧院正朝着“打造最亲民大剧院”的目标迈进,“我们希望努力为观众提供更多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文化服务,为合肥注入文化动能,让这里不仅是演出场所,更是市民愿意常来的文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