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低调的的宏盛系,最近慢慢的浮出水面,暴露在公众的视野里。但你真要走进这张错综复杂的网络,立马就会被股权交叉、部门重叠、派系争斗的硝烟味给熏晕。这个宏胜系其实就像是一座平行于娃哈哈主集团的地下城——它源源不断地输出利润、产能和渠道资源,但内部却是暗流涌动、各方较劲。
你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吗?2007年,宗馥莉拿着她爸给的启动资金,在杭州西郊买了块地,建立了第一家宏胜工厂。到了2010年,她升任宏胜饮料总裁时就公开宣称:工厂每块地都是我自己买的。这句话看着简单,其实埋下了宏胜系与娃哈哈主集团平行发展的伏笔。
那宗庆后去世后发生了什么?嘿,火药味直接爆表了。2024年第三季度,娃哈哈13个核心部门的老臣们接连退场,取而代之的全是宏胜系的人马——财务、人资、供应链、生产中心、运输公司全都换将,连政务中心都被宏胜班底接管了。内部员工戏称这是宏胜橄榄绿全面替换娃哈哈深蓝,你说这形容得多贴切!
更微妙的是什么呢?是钱袋子的换手。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宏胜财务部长祝丽丹、严学峰、丁秀娟这些人同时兼任着娃哈哈集团的要职,这不就是一肩挑两家公司账本吗?会计科目、内部结算路径全都重新设计,导致主集团突然变成了富庙穷和尚,而宏胜关联公司的资金池却越来越肥。老员工私下抱怨说:账都写到他们本子上去了。这话听着扎心,却又在情理之中。
销售端的换头行动更是直接了当。2025年度联销体协议显示,黑龙江、吉林、新疆等12个省的经销商被要求改签宏胜销售公司,西藏、青海则要改签拉萨宏胜。想想看,娃哈哈几十年积累的渠道关系一夜之间被摘牌换脸,经销商心里怎么想?他们自己也明白:不改签,就拿不到货源,这还有选择吗?
真正把火烧到明面上的是什么呢?是改签劳动合同。从2024年8月开始,大批娃哈哈员工收到通知,要求解除原合同,转而签约宏胜饮料。历史上那个年年高额的干股分红就这么画上了句号。你猜怎么着?不到一个月,杭州、成都、沈阳等多地的老员工就联合成立了维权会,已经有50多人正式起诉,还有700多人递交了维权意向书。但娃哈哈否认了此事。
但是这场转签风波的余波一直持续到春节。财新爆料,2025年2月,宏胜总部大楼门口聚集了上百名老员工,他们在讨要年终奖,理由是拒绝改签、奖金被腰斩。短短两个月内,宏胜被围堵了三次,维权群里统计的参与人数超过1500人次。有人把这一幕称为娃哈哈内战的肉搏战,这形容可真是生动。
与此同时,生产线;。娃哈哈先后关停或停产了15家由前高管持股的老工厂,理由是什么?产品结构调整。几乎同步的,宏胜旗下的恒枫、宏诚系列公司在成都、广州、贵阳等地高调上马了18条高速水线。老厂断血,新厂吃肉,宏胜就这样在代工、贴牌和自产的灰色地带迅速坐大。
2. 渠道派:以宏宸营销公司为代表,他们专注拿渠道资源。
生产派想扩厂上线,渠道派要返点优惠,资本派要分红套现——虽然同属一个大屋檐下,但他们经常为预算、溢价和贴牌利润在高层会议上激烈碰撞。据内部人士形容:一个月开三次会,两次吵到拍桌子。这画面你能想象出来吗?
这种内斗带来的外溢效应是什么呢?渠道返点上浮、经销商压货风险猛增、员工离心离德、供应商账期拉长——任何一条链条断裂,都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另一派系的现金流。正因如此,国资大股东开始抓信息披露、家族弟妹盯内部交易,而宗馥莉不得不在三方压力和三股内斗之间,同时扮演指挥官和消防员的角色。
生产派的核心是那些挂着恒枫字样的十几家灌装厂:广州恒枫、贵阳恒枫、成都恒枫等等。它们疯狂上马高速水线%。你注意到没有?集团在2024-2025年关掉的18家落后工厂,没有一家属于恒枫;反而是恒枫产能一路逆势扩张,还接手了娃哈哈纯净水外包给今麦郎的代工订单,引发了低价蚕食主品牌的争议。
恒枫系的实控人直接写着宗馥莉的名字,生产派靠成本+速度掌握了上下游的议价权:瓶胚、瓶盖、包材都改走恒枫采购平台,经手差价被内部戏称为隐形红利。这不就是典型的左手倒右手吗?
渠道派则把手伸进了销售合同。2025财年开始,黑龙江、吉林、新疆等12省经销商被要求改签宏胜营销有限公司或宏宸商贸;公司高层是宗馥莉任总经理,监事严学峰、财务丁秀娟三人组成铁三角。
改签后返点规则被重写:从原来按季度核算变成按动销额浮动,这就逼着经销商多压库存、多做陈列。返点是涨了,但资金链却紧了。经销商把这叫被迫开第二本账,但谁敢不签?不签就可能拿不到恒枫工厂的货,这选择题的答案不是显而易见吗?
生产、渠道忙着跑现金,资本派则管钱生钱。宏振投资最早是由宗庆后亲自搭建的,如今27家子公司全都由宗馥莉接管,项目横跨装备制造、预包装食品和不动产。
财务部长祝丽丹、严学峰、丁秀娟一肩挑宏振与宏胜的账,这让集团老臣质疑利润都在体外循环:娃哈哈主集团的净现金流2024年仅增长2.3%,而宏振的可分配盈余却翻了近一倍。
资本派的算盘很简单——把利润打包在离岸SPV,再通过贷款、设备租赁回流恒枫工厂,以更低利率盘活产线,同时把集团主体留在低利润、高负担的状态。这套财务操作手法,你说高明不高明?
- 生产派要扩厂,就得向资本派伸手;资本派批不批利率,取决于渠道派能不能保证动销。
- 渠道派要返点,就得压经销商;经销商一旦爆仓,生产派的规模效应就失灵。
- 资本派要做财技,需要恒枫的现金流和宏宸的发票做遮蔽;两头谁闹情绪,账就穿帮。
于是三派同时盯着同一个KPI:现金周转45天。谁把周转时间拉长,其他两派就会在预算会上群起而攻之。你看,表面一团和气,背地里却是刀光剑影。
杜建英曾被写进娃哈哈历史股东名册——部分公司从工会悄悄换成她,与宗庆后共同持股。
她在BVI持有的恒枫贸易,正是宏胜集团的控股母公司;圣马力诺豪宅、德州商业地产都在她或其子女名下,被视为家族海外资产的冰山露角。
如今她是三个美国籍弟妹背后的实际出资人,一旦香港法院支持冻结宗馥莉18亿美元信托,她的筹码就能瞬间变现。这牌打得,可真是环环相扣啊!
宗庆后的三弟宗泽后公开喊线;不要逼弟妹无路可走,指责宗馥莉胸怀不够大。
他本人全家美籍,在圣马力诺也持有房产,还成立了Zongs Family Holdings负责美国产业。兄弟们的海外资产不少由他帮忙代持,等同握着一把海外钥匙——如果宗馥莉想把宏振资产美元化,需要过他的海关。这家族牵绊,可真是错综复杂啊!
她握着生产派、渠道派、资本派的最高调度权,却必须用增长去喂养他们的利益诉求;而家族线随时可能掀桌,让任何一派的现金流瞬间失血。她眼下最怕的不是营收下滑,而是家族诉讼+国资追分红,把宏振和恒枫的离岸结构撕开,现金流体外循环被迫阳光化。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宗馥莉接管娃哈哈后的风格,那就是——踩着油门过弯,快、狠、带着一点不留情的硬拐弯。她上任第一年干的几件大事可不简单:一口气换掉集团13个核心部门的高管,把人全部换成自己在宏胜培养的绿衫军;要求上万名老员工终止与娃哈哈的合同,改签宏胜旗下公司,否则年终奖、干股分红一概打折;关停或停产15家历史工厂,同时让恒枫系列新厂连夜装机、开线,把生产重心整体搬到自己完全控盘的体系里。
这种打法在数字上很快见效:2024年集团营收重新翻上700亿元,市场份额追回两年失地,新品苏打咖和悦活无糖茶靠直播和短视频种草,首月动销就破2亿元。可别忘了数字背后的暗涌——员工把讨薪横幅拉到宏胜大门口,经销商在群里骂返点高了库存更高,地方国资忽然跳出来要查分红,连老臣都说她不是在做家族生意,而是在做并购清算。
宗馥莉为什么这么着急呢?首先,她没有父亲那种人治红利,镇不住老臣就只能用制度加现金流;其次,她清楚地知道国资、弟妹、职工持股会都在盯着那29.4%的股权和18亿美元信托,一旦股权碎片化,董事会的主导权说不定明天就变天了。她索性把利润、渠道、人事全部抓到自己百分百控股的宏胜体系,让外头想伸手的人只能摸到空壳,把时间差变成护城河。
这种先攥再谈的节奏,造就了她凶猛、极端效率导向的行事风格:决策窗口期缩到一周,立项会上KPI只有两行——现金周转45天、毛利率22%以上;每条新产线装机前先签两份直播带货排期,再签经销合同;仓库里过三个月没动销的产品直接停产清库存。有人说她像在用互联网打法改造传统快消,也有人说她把老牌企业当成了自己的风投案子,赌一个规模+速度能掩盖一切阵痛。
但是,速度是把双刃剑啊!供应链因为零库存模式出现三次断货,媒体曝出今麦郎代工批次水质不过关,品牌舆论连续48小时挂在热搜;员工维权被直播,话题阅读量三亿,直接砍掉了那周抖音投流转化率的14%。宗馥莉在内部会上摔杯子,却还是得连夜重新做品控SOP,并宣布未来纯净水全部使用自有产能。
所以,评价她的风格,可以画一张坐标:横轴是控制力,纵轴是加速度。宗馥莉把自己钉在右上角——控制力要100%,速度要拉满;而风险、情绪、历史包袱,她都押注能用未来的现金流去对冲。问题在于:快消饮料不是互联网,消费者的口味、渠道商的信心、员工的忠诚都是慢变量;你可以一年换三任销售总监,但很难一年换消费者心智。
站在2025年的节点,她的快、狠、拉高杠杆的风格已经让娃哈哈重新亮起增长绿灯,也把家庭和国资的矛盾烧得更旺。接下来两年,如果她能补上制度透明、品牌信任和员工激励这三块短板,娃哈哈可能线;的漂亮进阶;如果补不上,再快的车也可能因为一个轮胎松动而翻覆——速度救不了治理,现金流也填不平情绪黑洞。
宏胜系内部的斗争,其实是娃哈哈集团治理真空的缩影:当利润与权力不在同一张资产负债表上时,任何一次资源倾斜都会被另一方视作侵占。宗馥莉若想让这盘棋最后不变成多输,就得在利润、股权、人心之间重新画等边三角:让宏胜的现金回流到集团,让集团的品牌反哺宏胜,让员工与经销商在合同和分红制度里看到安全边界——否则,内部各派还会因为下一条生产线、下一份联销协议,继续在财报里暗中较劲,在车间里对峙。
江山能不能守住,不只看她能带来多少增长,更看她能不能在这座地下城里熄掉暗火,再把灯光引回同一个舞台。